您好,欢迎来到浙江磁性协会门户网!

我市人才集聚“磁场效应”日益凸显 - 行业新闻 - 资讯中心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中心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我市人才集聚“磁场效应”日益凸显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14日    浏览次数:1048

    本报讯 (记者  张惠婷)“我在全国家具行业转了一圈来到赣州后,发现这里真正做到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我愿尽己所能为赣州现代家居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近日,南康工业(家具)设计中心主任钟裕华说。钟裕华五年前从深圳来到南康区创业,积极投身家博会活动策划、家具卖场运营、家具设计培训等工作,为南康引荐了20多家深圳优秀设计机构,引进、培养了一批家具专业人才。钟裕华在赣州找到创新创业的用武之地,是我市用好人才、以才兴业的一个缩影。

  我市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强引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人才集聚“磁场效应”日益凸显,呈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良好态势,人才工作连续四年在全省考评中位列第一,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市“人才新政30条”“补充措施18条”及20多项人才配套措施,为各类人才在赣州就业创业、创新创造配置最好资源、提供最优服务、展现最大诚意。把人才资金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从2018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人才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保障项目扶持、住房优惠、特殊津贴、个税补贴、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人才政策包”的兑现。

  为做大人才“蓄水池”,我市深入推进“赣才回归”工程,组织开展人才新政、就业政策、就业招聘“三进校园”及云招聘等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柔性引才引智深度合作。近年来,全市共引进培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82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575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22656人,每年回赣留赣创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幅在20%左右。今年,我市在现有人才政策基础上,启动实施“苏区之光”人才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面向市外引进100个高端人才或团队,面向市内培养200个精英人才或团队,入选者可分别获最高100万元、最高20万元的资助。

  着眼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市持续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通过引进、合作、培育、升级、扶持等多种方式,布局建设了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0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工作站)1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和省级其他人才平台100余个;与中国工程院共建赣南苏区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33名院士受聘为咨询委员会委员,促成45人次院士及团队专家来我市开展创新指导和咨询服务。各类平台发挥“金梧桐”作用,引来络绎不绝的“金凤凰”,推动了“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催生了一批优质科技成果。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是中科院在江西设立的第一个直属科研机构,去年10月揭牌,先后引进科研团队16个、科研人员246名,启动了14项科研攻关项目。该院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虔东稀土集团合作完成的“含磷羧酸萃取分离钇工艺”,于今年7月通过专家鉴定,对于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高效提取与绿色分离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两城两谷两带”及各地首位产业,我市探索“人才+产业+项目”模式,推进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同步,进一步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建成2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产业园,集聚国家高层次人才78名,吸引60个创新型、科技型人才项目落户。陈新建是章贡区引进的首批高层次人才之一,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眼底彩照+OCT双模态眼底人工智能筛查系统”,在章贡高新区建起比格威医疗硬件生产基地。该项目有力促进了先进眼科检查设备向基层医疗市场下沉,实现用人工智能为眼科诊疗赋能,为我市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添砖加瓦。与此同时,我市深入实施人才项目“育穗”计划,市本级遴选44个、县级遴选365个重点人才或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相关诉求,确保人才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打造人才主题公园,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上线人才管家APP,建立市级直接联系专家库……我市以“妈妈式”服务营造人才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态,让人才在赣州真切感受到家的温馨与舒心。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市深入推进“进千企、访千人、问千计”行动,组织人才工作者走访企业2470家次、人才3612人次,上门解决人才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到目前,全市累计筹建人才住房8.5万套、已分配3.5万套,其中市中心城区商品房配建人才住房1.07万套,第一批次已启动线上申请。今年4月,全市首批高层次人才疗养基地落户安远三百山等8个景区。位于赣州蓉江新区的全市首个人才小镇,目前也在加快建设中,预计明年底交付使用。

  赣州,实现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广泛汇聚创新人才”“让各类人才创新有平台、发展有机遇、梦想能成真”,既有着越来越坚实的基础,也呈现越来越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