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浙江磁性协会门户网!

打造“中国磁谷” 我们在路上 - 行业新闻 - 资讯中心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中心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打造“中国磁谷” 我们在路上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5日    浏览次数:1546

    从遨游太空的航天器到妆点城市的霓虹灯;从直冲云霄的战斗机到风驰电掣的磁悬浮,都离不开一种“工业维生素”,它就是稀土。


    1992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走出简单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传统发展方式。使命召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担负稀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国家使命的稀土高新区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和包头市相继出台的系列扶持政策,着力稀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3年以来,稀土产业年增速达30%以上,高新区先后获评包头国家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基地等称号。

    聚焦“三主三辅” 稀土终端产业渐入佳境


    2017年,世界首条稀土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在包建成,开发了温和条件下硫化物着色剂制备新方法,满足国家稀土资源平衡利用和替代有毒有害产品重大需求。


    英思特公司的磁组件已被微软、联想、华为等厂商指定为笔记本电脑分体机专用磁铁组件,项目属国内首创;稀宝医疗成功推出国内首台移动磁共振诊疗车驰影A30,其车载集成型磁共振和扁鹊飞救远程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属世界首创。

   “首条”、“首创”这些字眼的背后与高新区多年来专注稀土产业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高新区确定了永磁、催化、合金和储氢、抛光、发光“三主三辅”发展方向,发力终端应用领域。


    围绕产业规划,突出终端产业,高新区重视龙头项目或关键性项目的引进,发挥稀土国际论坛等“金字”招牌作用,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开展招商引资,形成引来一个吸引一群的态势。市区两级财政为区内稀土企业兑现稀土新材料奖励等资金3.7亿元,积极争取国家稀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5.87亿元、包头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20.86亿元,这些政策的集成放大,为老企业转型、新项目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突出发展重点 打造最具影响的“中国磁谷”


    2018年,高新区突出重点,提出打造“中国磁谷”的新目标,加快打造千亿级稀土磁材产业集群。


    据稀土业内专家分析,未来我国工业领域由传统的“声、光、电、液”向“磁”发展,在磁应用领域将有超过3万亿的市场,通过“磁谷”建设,或将占领10%的市场,真正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高新区在这一领域已先行布局,优势明显。2016年,随着总投资10亿元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稀土新材料基地的建设,有效降低磁材企业电镀成本40%,打通稀土永磁材料后加工瓶颈。2017年,基地签约入驻企业27家。随着突破核心加工环节,稀土永磁材料跻身行业前六甲,永磁毛坯2017年比2013年增长近四倍,永磁及后加工企业数量从2013年的10家增长到2017年的36家。今年,高新区正推动韵升强磁、金山磁材二期、中鑫安泰等27个磁材项目投产达效,力争磁材产量突破3.5万吨。


    抓好第一动力 促进新旧动能顺利转换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今的高新区,有实力填补国内多项空白、科技含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在少数。


    作为专业的稀土研究机构,包头稀土研究院从1997年起开展研发磁制冷项目,目前成为国内外唯一全面开展室温磁制冷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单位。近年来,通过共建、代建等多种模式,高新区还打造了中科院产业园、上海交大产业园、昊明新能源产业园、中科机器人产业园、稀宝博为医疗器械产业园五大创新基地,构建“两院五园”协同创新格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稀土高新区将通过创新产品、创造市场,不断扩大稀土材料市场规模;开拓磁性材料应用新领域,争取在磁调速、磁弹簧、磁密封等领域有所突破;通过现有的电机、电池产业基础,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铁轻量化底盘和车厢企业;推动中科着色剂项目投产达效,并加快稀土印泥、稀土硫化铈口红、稀土硫化铈色浆、稀土陶瓷等应用项目发展,让稀土真正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