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消息, 据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和捷克 Jan Evangelista Purkyne 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制备出一种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自发改变颜色的金属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据了解,目前的手机等已经能够实现单一颜色的金属表面着色技术,比如“土豪金”、“太空灰”等,然而还不能实现金属表面颜色的自发且持续改变。
而本项科研成果利用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约 85℃)的铈基非晶合金,通过掺杂一系列稀土元素,制备出了可在室温和空气条件下自发氧化和自发变色的金属材料,颜色均匀明亮,变色范围可覆盖可见光区,且可以在表面氧化层磨损后自行修复。
研究人员表示,该材料的变色频率在开始时可以做到一周左右改变一次,过一段时间后颜色会逐渐固定,但无法确定最终成为什么颜色。
此外,该材料应用于手机、个人电脑等商品的外壳还需要一个过程。除了外观需求,还需要测试其力学性能,看它在硬度和耐磨性等方面是否满足要求。
上一主题: 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
下一主题: 西王特钢超纯净大型高端稀土特殊钢新材料研发成功
Powered By 浙磁协门户网 版权所有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202101028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78302100930号